臺灣彩藝印刷軟包裝演進發展暨從業感言

陳永順 編寫May’22

 

前緣:

民國五十五年四月,服役後進入社會,機緣巧合,步入新創彩藝印刷包裝產業,擔任資材管理職務。早期彩印工藝主要基材,有普通玻璃紙(簡稱P.T)與防潮玻璃紙(簡稱M.T)兩種,主要供應廠商為美國杜邦、英國ICI、日本三井化學東セロ、二村等大化學廠;臺灣本土唯有中纖,大多以進口為主。其製造料源為木漿,但化學製程中的廢水排放造成環境污染,以及天然資源有限、成本高等因素,逐漸被石化製品取代。先是雙軸延伸聚丙烯薄膜(OPP),接著是聚脂薄膜(PET)、尼龍膜(ONY),近期則以三氧化二鋁、二氧化矽鍍膜之透明水氧氣阻隔功能,取代耗能且高成本之鋁箔,以迎合無鋁化之時代背景趨勢需求;初期為國外廠商供應,接著國內。相關複材以功能、機能為導向,包含熱封合、撕裂性、耐熱、荷重、漲破、水氧氣阻隔等。早期單純以聚乙烯(PE)樹脂粒熱融壓出濕式淋膜為主,阻隔性功能需求則以鋁箔三合一貼合為主。繼而以聚丙烯樹脂直接壓出淋膜、聚丙烯薄膜、線性聚乙烯、EVAEVOH等高功能性樹脂,亦逐漸被普遍採用。同時軟包材貼合接著劑開發問世,為簡化加工工藝並為物性機能多層次加工,乾式貼合工法被廣泛採行。各類貼合用吹膜、壓延膜亦相繼推出,致使軟包裝產品結構更為多元可行。早期彩印用墨、貼合接著劑、塗料融溶攪拌,以油性有機溶劑為主,具毒性,長期接觸有害人體健康及空氣污染。為安全考量,近期以採用水性溶劑為主,供應廠商以國外居多,價格成本偏高,惟在加工設備及技術上稍有差異。

轉折:

民國六十年調職採購,於整理舊檔案資料中發現,可以用接著劑乾式貼合方式工藝之簡易設備結構機型。隔了一段期間,做了些功課,並與有興趣創業同事交換創業商機,期克服投設硬體設備方面可以節省少許資金。民國六十六年,終成立臺灣首家以乾式塗布貼合方式產銷軟包材的公司,並以加工工序工法屬性“積層”命名,以遂個自的生涯規劃。

草創:

創業早期,無所謂組織體制,欠缺各方資源,純以工作為中心,生產設備簡易可行,品項單純,就地取材,營運週轉率尚佳,可彌補現金流轉之窘境。二年成長,搬遷自行籌建的小型廠地後,逐漸擴充各項設備,但仍維持小型經營規模;期間談不上經營方針、目標策略,仍維持草創精神沉穩以對。惟蓄積十年之能量,在各方面已有所體驗,對社會環境變化、民生經濟需求,也深有感知。顧及企業經營之存續與發展,立即尋覓同一園區廠地,擴增為二條完整產線。有鑑於化工原料包裝需求,同時引進重包裝袋整套加工設備,增加產品多樣性。民國八十一年,適值建廠十五週年,亦將建廠寶貴經驗和資源,複製於康師傅天津廠。

成長:

搬遷之後,基於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和諧並進的發展理念,十年磨一劍建置了公司的“組織規程”,做為經營管理的依循準則。期能確立依組織經營,用制度管理的經營管理模式,並認證ISO品質、環境、職安衛等管理系統,導入資訊化管理系統,規劃股票上櫃IPO,強化公司治理,俾符合時代需求,朝向ESG企業永續發展邁進。

茁壯:

民國一○四年,二廠啟用,以節能減碳、生態保護、食安衛生、勞工安全導入綠色設備,產銷綠色製品,承擔社會應盡責任。民國一○九年,萬級潔淨車間三廠啟用,導入高效能、智動化設備,減輕人力負荷,改善缺工窘境,確保產能供應無缺。創立迄今,每五年即有建構新事物,或轉折成長之印記。

價值:

產品機能、功能的特性在於物品之保存、保全以及流通之載具、載體,廠牌形象代言之媒介,足以反映文明社會生活上的耗材與國民所得生活水平成正比。其加工製造主要用料,有賴上游大廠或專業廠開發提供,然後以實物及實務經多次實作測試驗證調整修正,累積加工經驗,成就工藝技術為核心的競爭力。

演進:

產業加工製造硬體設備,由早期機械式操作演進為半自動化、省力化、數位化操作,以減輕人力負荷,提升產能效率及加工品質之可控性,並可配置連結系統,作生產管理之工具。惟現場環境、工作屬性差異,致使年輕世代參與意願不佳,後繼人力面臨嚴峻考驗,如何克服改善,是活存成長之關鍵變數。

行銷:

產銷型態多為批量接單生產,獲利能力或多或少取決於經營管理之力道,穩扎穩打,勤奮工作,圖一口飯吃不難,要致富難度較高。惟對採用者衍生整體效益則有其價值,亦即以包裝成本佔比3%~5%核計產值推估,應在新臺幣五仟億元至六仟億元之間,可謂小兵立大功,對民生經濟是有所奉獻的。

發展:

本產業自引進至今,已繁衍八十多家;從業人員約五千多人,年均產值約新臺幣一百八十億元。市場規模不大,主要用戶以食品業為大宗,其它醫藥、化工、生活用品次之。創業者以從業人員居多,背景參差不一,切入門檻不高,設備規模可大可小。而且理念、信念有所差異,企業經營發展也就各有歸屬,但就總體發展評估,在市場區隔環境裡,大家都能夠維持營運,無疑是件好事。

分配:

創業初期至中期,盈餘分配是比照一般常規,也就是勞資雙方都可接受為原則。同時以永續穩定發展為目標,秉持不患寡、患不均之信念,將盈餘分配制度化。明訂分為三個區塊,資訊透明公開,即勞方40%、資方40%、社會20%的原則合理處置,俾勞資雙方皆能和諧接受。

感念:

創立初期,以宇宙運行的規矩:「平衡、循環、持恆」,做為經營理念;進而演化到以人為本,追求:「和諧、開放、紀律」。亦即以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和諧繁榮為思維模式及行事風格,藉以權衡得失;認為沒有絕對的、沒有完美的,只憑是非好壞之辨別、自知之明做調整對應。因此從業過程能夠平和穩定成長,符合自我價值意識,塑造穩健務實的企業文化,成為業界學習的標竿企業。憑藉企業識別標誌(LOGO),以多層次包裹核心信念,從小致大、從大致遠、圓融致久,意義重大深遠。

展望:

產業特色屬於區域性之產銷,以內需為主力市場,外銷市場之擴張畢竟有限。眼前既面臨社會變遷、高齡化、少子化、人口負成長、勞動力隱憂、消費力道衰退、經濟成長停滯;又面臨電商平臺、外送平臺興起,消費習慣變化,商業模式勢必隨之改變。

塑膠製品使用氾濫之負面評價,全民減塑、禁塑之意識抬頭。對於危害物種、環境污染、焚化產生“戴奧辛”污染空氣,掩埋百年不化,污染有限土地,氣候變遷、溫度上升影響生態等觀念,已深植人心,也出現不少反制措施,包括節能減碳、法規制訂牽制等,對企業經營產生了重大衝擊。

永續:

百年商家、企業,絕無僅有!不可諱言,一代不如一代,富不過三代,好不過三代,是宿命普世的共識,昔日以家法、家憲、傳統文化傳承治理,現今是開放社會,強調科學管理。思維之演進與遵守法規之約制,可擇優適配。如何找到新的治理模式,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,同時善盡社會責任,共創雙贏的局面,值得大家用心省思。

總結:

如何因應上述的變數與衝擊?如何整合資源分配,化解達成和諧繁榮之境界?是目前面對的課題!

合作夥伴

hp
wh
comexi
toyo_ink
esko
bobst
Uteco